2024蔬食的科學探究與人文論述

林建德教授: 證嚴法師之護生理念及其實踐──以素食為例的探討

本研究延續前一年計劃「不殺生vs. 三淨肉:佛教為何主張素食?」,預計從素食探討證嚴法師的護生理念及其實踐。自COVID-19疫情以來爆發,證嚴法師反覆強調素食,再三表示:「齋戒茹素,愛護眾生命、不吃眾生肉,能護生不殺生,就是最大的愛心。」可知茹素、齋戒、護生、不殺生、愛心等,幾個概念環環相扣,此計劃即試著析探這之間的關聯性。

簡玟玲副教授: 我是誰—從「人如其食」析探「身土不二的生態認同」

「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飲食不只關涉個人生命的延續,飲食亦展顯個人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認識與認同。「我是誰」、「存在的實相為何」是佛門修行者探究生命實義以契悟正覺的敲門磚;「依正不二」、「莊嚴淨土、成熟有情」是漢傳佛教行者從修習緣起法而體證的生命整體觀。當代學界面對嚴峻的環境危機而重新思維「人是什麼」以及「人與他人、社會和環境間的關係為何」;從了解有情與無情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透過「生態認同」來營建「健全的人」是當代環境教育所設定的目標。本研究第二年設訂的目的為:對照比較佛法之「緣起我」與西方哲學家 Arne Næss在深層生態學中所謂自我實現的「自我」間的異同。後續則可進一步探究二者對「我」的不同認知會如何影響所成就的「淨土」環境。

謝婉華副教授: 台灣永續校園大學生彈性蔬食倡議計畫

全球最大的商業調查Ipsos在2018年報告全球有31%的人採取彈性蔬食(flexitarianism),而英國是彈性蔬食人口增加最多的國家,根據Ipsos在2020年對英國England and UK的調查發現有20%的人採取彈性素。主要的原因有健康考慮,例如降低慢性病風險和保持均衡飲食。許多人也越來越意識到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並出於可持續發展的原因尋求減少肉類消費。此外,對動物福利的道德擔憂也影響了人們採取彈性飲食習慣。2023年5月31日,英國劍橋大學學生透過自發性的植物飲食大學推動學生組織來推動校園宜只提供素食飲食來投票,結果獲得大多數學生的支持。

鄭靜明副教授: 素食產業的趨勢與發展-以台灣為例

臺灣具有長期穩定的素食發展利基,結合現今新興的素食潮流,推動本土素食產業的蓬勃開展,具有相當大的未來潛力。但台灣在本土素食品牌的行銷與推廣上卻相對薄弱,針對葷食人口的肉品技術創新也較為不足,因此如果我們期望台灣素食產業未來也能夠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需開發新的關鍵技術,尤其是在植物肉的生產上,要能應用高科技降底生產成本,跳脫國際代工的角色,才有機會在激烈競爭的世界素食產業上,搶占一席之地,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政府也應投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共同促進產業的研發與行銷能力。

鍾隆琛副教授: 蔬食的美善價值與生命教育:一個哲學進路的探索 (II)

本計畫第二年將進一步從「美學的向度」回答「人是否要蔬食?」本計畫將指出:它很可能是接續「道德的向度」更後設地回歸「生命(人)的本質」的探索,也就是進一步透過「蔬食可能是美的」(美學的理由)來回答「『蔬食可能是善的』(道德的理由)是如何可能?」